夫妻是不是线个细节
人到中年,激情褪去,婚姻如退潮的海水,纷纷露出真实的底色,似乎只剩下责任、义务和一地鸡毛的生活。
实际上,这些“表面和谐”可能只是我们一厢情愿的理想化投射,至于内在是否真正幸福,如人饮水,冷暖自知。
恰恰相反,中年人的“真爱”是细水长流式的,不热烈奔涌,但于细节之处汩汩而流,温润在心。
可能是“饭在锅里,药在桌上”的一句叮咛,可能是“体检报告正常”的安心,可能是“你好好休息,娃的家长会我去”的责任担当,可能是“吵架归吵架,出门还记得买菜回家”的妥帖。
我闺蜜的老公,原是大厂总监,去年被卷入职场政治斗争之后失业了,她家收入锐减了2/3。
当前环境下,中年失业是真难,短期内经济压力陡增,而找到合适的工作机会渺茫。
眼见曾经自信开朗的老公憔悴而颓废,日日足不出户,夜夜借酒浇愁,喝醉了还问她:
在长达半年的时间里,闺蜜没有半句对浑浑噩噩的老公的指责,也从不催促他尽快去找工作,只是用心地稳住自己的工作,有时间就给老公做美食,陪他散心、聊天。
老公也慢慢缓过来了,一边开始关注工作机会,一边主动包揽了很多家务,把娃带得井井有条,让闺蜜少操了很多心。
前不久好消息传来,他拿到了一家创业公司的offer,薪资甚至比原来上浮了30%,还配了股份。
当遭遇重大挫折、情绪崩溃或处于人生低谷时,你允许我展现软弱、哭泣、恐惧,不觉得“丢脸”或要求我“坚强”,就像一张安全网,稳稳托住坠落时的我。
如果还能在关键时刻成为彼此的稳定依靠,提供陪伴与情感支持,这种无条件的“在场”会让人发自内心感慨:
讨论育儿分歧时,李承铉“打直球”说戚薇“过度保护孩子”,让戚薇尴尬不已,两口子短暂冷战了会儿。
日常生活中,李承铉作为外籍人士,不仅从不要求戚薇改变火爆的脾气性格和爱吃辣的习惯来迎合自己,还主动研读《三国演义》、学唱《新白娘子传奇》选段,主动链接妻子的喜好。
明明有着巨大的文化与思维鸿沟,却因为接纳对方的独特,反而在关系中保留了两个独立而有趣的灵魂。
我们是夫妻,是两棵并肩而立的树,根系互相缠绕,深扎土壤,而树冠却拥有各自茂盛的空间。
母亲每日准备三餐,父亲接过饭碗时都会由衷地说一句“辛苦你啦”,饭后主动收拾碗筷;
没错,夫妻之间的真爱也体现在日复一日的家务、育儿这些生活琐事中,越是在细微之处被看见,越是在琐碎之处主动搭把手,越是打动人心。
马桶不是一直保持干净的,饭菜不是自动上桌的,孩子的生活和学习不是完全不用操心的,这个家不是天然充满欢声笑语的。
我看见了你为家人的用心,接受到了你满满的爱意,我也愿意主动分担,“有眼力劲儿”地倒个垃圾、洗个碗、哄个孩子,并记着你的需求。
看见你洗完头,我会细心地为你吹干头发,注意到你被热锅不小心烫到的手,我会亲手为你上药,发现你心情不好,我会为你讲一个专属笑话。
结婚10周年,妻子因为丈夫忘记结婚纪念日而生气,控斥他“不记重要日子”,闹着回娘家。
因为不冷战、不攻击人格,尽量就事论事,不让情绪波及至人,就不会伤害感情。
不仅如此,还能看见对方“吵架”背后的需求:愤怒背后是委屈,眼泪背后是焦虑,喋喋不休背后是害怕……
当我们能够对接对方的“吵闹”,并真心实意地面对需求、解决问题,就会发现——
两人常深夜探讨文学观点,钱钟书称杨绛是“最犀利的批评家”,《管锥编》中多处观点源自夫妻辩论。
两人对婚姻的期待也出奇一致,当杨绛读到理想婚姻描述时,两人几乎异口同音回应“我也一样”。
每个人都有自己的星辰大海,我们并不互相牵绊,而是鼓励并支持对方的个人追求,并提供实质性的支持,助彼此一臂之力。
我学习你的务实和理性,你学习我的包容和感性,这大概就是荣格所说的“人格互补”吧。
当两人既有共同的关系目标,又有各自的灿烂宇宙,我们的生命轨迹将画出两个丰盛却紧扣的圆。
作者 MISS蔷薇,厦门大学社会工作硕士,二级心理咨询师,心理专栏作者,原创爆文写手,已出版《厉害的人早已戒掉了情绪》《辛苦你啦,内在小孩》等畅销书。



